4)第123章 争什么_红楼:我是贾琏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问题,文章风格太过鲜明了,算经成绩总是满分。稍微了解一点贾琏,拿到卷子就知道是他。你就不能遮掩一下么?算经错几道,扣几分啊。

  “臣以为,明太祖重农耕而轻工商,埋下了明末财政破产的祸根。本朝太祖有所改善,该因立国之初,事事求稳而略作微调。后因开海之利,大大缓解财政之困,旧有势力过于庞大,很多事情耽搁了下来。陛下有太祖之风,臣愿为过河之卒,不求一时,但求一世。。”

  一直到董仲舒出现并与汉武帝达成了一致后,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。

  言归正传!

  承辉帝的敲打不轻不重,无非就是让李清明白,伱们搞学术之争的事情,朕不插手。但是你要想糊弄朕,那是万万不用想的。

  回到北宋年间,当时的儒家为了对抗外来宗教的侵袭,一代学者们进行了反思,并反过来研究佛家经典,将一部分有用的东西纳入到自家的体系内。

  在往后就是一个对外的阶段了,佛教入侵后并快速壮大,甚至对儒家形成了压制的局面。

  这两位也都是翰林院的老江湖了,因为没有基层亲民官的经历,这辈子是不可能入阁了。属于官场上比较佛系的那种,会试结束后,这俩位大概是要外放一任布政司使,退休前能混到巡抚,就是运气很好的那种。

  一直到张榜结束,一干考官都离开了贡院,李清也没等到判决结果。

  一正二副三位主考,一起前往乾清宫复命。

  张榜进行中,李清忐忑中,等待这最后的判决。

  承辉帝听到这句后,顿时表情微微凝滞,很突然的进入了沉默状态。

  通俗一点可以这么理解,我早看朝中这帮虫豸不爽了,当初我上奏清欠,被人群起而攻之,这个仇我得报。传统力量太过庞大,那就想法子拉上新的力量进场。我可以花一辈子的时间,慢慢的跟这帮人耗到死为止。

  自然是话语权,对于儒家经典的解释权!要不是朱元璋横插一杠子,非要以理学为显学,逼着参加科举的人只能学朱熹,没准明朝的两派学者能打的更凶残。

  过了一炷香前后,承辉帝才起身,对周皇后道:“朕该走了,天生的劳碌命啊。”

  所谓的新,自然是现在看起来还很弱小的工商。

  承辉帝的纠结没有持续太久,但有的事情还是要提醒一下某些人,所谓的默契,只是皇帝不想打破,而不是没能力打破。

  具体原因嘛,就是寺庙有田产,还不交税。稍微想有点作为的皇帝,一看这个就表示不能忍了。我得干它!还有就是,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,不论是寺庙还是道观,总有一些不正经的假修行者。接着信仰之力敛财,各种奢靡银乱。

  回到宫内,恰逢承辉帝早晨起来,正在吃早饭。

  回到乾清宫里的承辉帝,脸上再无任何不悦之处,倒是挂上了一点讥诮之色,一个人在殿内踱步,来回走了十几圈才自言自语:“君臣默契么?”

  只不过二程这哥俩,生前怎么都想不到,他们的学生后辈,能打出狗脑子。

  “一甲第一,太仓沈明心。一甲第二,赣州冯源,一甲第三,福州林慎,二甲第一,顺天府贾琏,二甲第二……。”

  农耕集权时代是没有所谓的经济周期的,也不存在通货膨胀。明清两朝,全世界的白银都在涌入中-国,也没见整体物价有太大的波动。原因就是白银没有变成资本,也没有出现资本主义。这就是制度性对工商业压制的带来的必然结果。

  生搬硬套前苏的五阶段理论,强行套了一个资本主义萌芽的现象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