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5章 激怒_红楼:我是贾琏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性不如烂笔头,抄一遍能加深记忆。即便不作为本经,也有益处。”

  张廷恩点点头道:“如此甚好,为师所治为《春秋》。”

  《春秋》啊?贾琏若有所思,以前就有比较深刻的印象,海昏侯墓葬出土竹简的新闻,贾琏当初还追过一阵。还有所谓的春秋笔法,微言大义,都是出自《春秋》。

  翻译一下,一个事情不给明确的定义,后人可以随意根据自己的需要理解。

  后世有学者认为,儒家不算诸子百家,而是教育机构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,不是汉武帝选择了儒家,而是汉武帝没得选。儒家把持了教育机构,源源不断的培养出人才。这就不是君主的主观意志能决定的事情。

  当然了,儒学也是一直在进步的,遭到外来文化佛教的猛烈冲击之后,儒家在宋朝完成了一轮进化,理学成为了主流。

  贾琏这一走神,落在张廷恩的眼里,内心并没有不快的意思,如果说贾琏立刻做出反应,表示可以《春秋》为本经,张廷恩倒是会看轻他。

  “学生还没想好治何经。”最终贾琏也没表态,主要是他真的无所谓,靠着强大的记忆能力,他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四书五经都记得烂熟,相关的理学典籍也是一样。现在的贾琏,如果去参加科举,差的大概就是作文的技巧了。

  “嗯,你读过《春秋》么?可有理解?”张廷恩可以断定,贾琏一定是读过《春秋》的。

  当下版本的《春秋》是孔子整理过的,对于历史的记录成分,小于对历史的评判。

  当然这是后来史学界的观点,贾琏稍稍有所涉猎,懂的其实不多。

  “窃以为,圣人修订《春秋》,意在存良史,正人心。故而春秋为经。”贾琏斟酌一番,给了这么一个回答。听的张廷恩脸上陡然一僵,心头微澜,暗道:此子竟有此见识?

  能说出这个话呢,肯定认真读过《春秋》,并且有自身理解的人。对不对的不说。

  张廷恩本身就是个比较有想法的教书先生,对于学生能在读书过程中产生自己的理解,并且敢于说出来的举动,内心是很赞赏的。读书嘛,就是要触类旁通,就是要有个人想法。

  “嗯,不错。”张廷恩说完就走开了,贾琏目送他走开,心里暗暗嘀咕,不会说错话吧?我这还不是通俗的解释呢。通俗的解释,以历史的审判代替神的审判的庄严使命(徐复观言)。孔夫子有言:敬鬼神而远之。无疑可以看做在那个时代朴素的唯物史观。

  因此,宗教在华夏没有做大,没有形成神权的原因很多,但儒家功不可没。

  一个学生被老师关注了,自然会引起其他同学的羡慕,尤其是在青云书院。

  学习好的学生,喜欢被老师提问,学习差的呢?正好反过来。

  青云书院的学生,不说都是学霸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