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210章 都在树典型_红楼:我是贾琏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军事上的围堵,结合地方治理上出台的新官田租赁政策,文武并进,效果显著。

  首先是积累不多的小股乱民,本来就是因为活不下去才上的山。

  一开始是因为害怕而不敢下山,毕竟官军真的砍死你。后来一处携带妇孺的乱民撑不下去了,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,首领独自下山,主动找到官军。

  “在下王二麻子,此番下山是为贾大人承诺之事。在下自知有罪,不惧一死。但求大人放过山上那些妇孺。”被带到贾琏跟前的汉子是个瘦高个,长期营养不良,一脸的菜色。说话时,眼睛里闪动着一丝希望,他真是来送死的。他明明可以自己吃的好一点,红光满面的。

  贾琏看着正值壮年,名字都没一个正经的首领,忍不住掩面叹息:“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惧之。非要说尔等有罪,那也不过是被逼无奈。”

  王二麻子不过是个诨号,得知他并无大名时,贾琏道:“本官赠你一个名字如何?”

  五尺高的汉子推金山倒玉柱,叩首道:“曾闻贾大人在南阳救了不少百姓,能得大人赐名,小人感激不尽。”

  只能说王二麻子的运气不错,贾琏需要一个典型。

  “你诨号王二麻子,二为仲,今得重生,实陛下之恩也,理应牢记。故而,取谐音,赐你忠恩二字为名。”贾琏真不是惺惺作态,主要是一番南下看遍了地方上的事情后,觉得这年代的官僚士绅,真就是一座压在普通百姓头上的大山。

  农耕社会的底层百姓,很多人一辈子的活动范围不过方圆五十里。是他们不想走的远一点么?非也,是朝廷用法律把百姓束缚在土地上,农耕国家没人种地,是要出大问题的。

  郧阳这边山多,百姓在不多的水田里种的大米,他们可一口都吃不到,最多吃一口米糠和野菜的混合物。明末引进,大周朝太祖大力推广的番薯,才是这里百姓最常吃的粮食。

  米糠番薯叶番薯的组合,上辈子贾琏小时候,家里用来喂猪的。

  就这么几样东西,百姓果腹之物,在郧阳这个地界上都不能保证吃饱。

  可见地方上的官绅剥削之狠毒!

  有了大名的王忠恩连连磕头,当着众人的面,贾琏上前扶起他道:“山下有一处荒废的村子,今后改名为王村,尔等下山后安顿在王村。回去的时候,带上一些干粮,让大家吃饱了好有力气下山。”

  除了赐名与赠干粮之外,多余的事情贾琏也没做太多,免得吓到百姓。

  数月来吃了一顿饱饭的王忠恩,赶着牛车回了山上,嗷嗷待铺的妇孺们见了粮食,顿时一片欢呼。蝼蚁尚且偷生,人求活天经地义。舍生取义是民族绵延几千年锻造的责任感。

  其实贾琏觉得,王二麻子应该叫王义才好,可惜,不符合朝廷的需要。

  数日后,下山的王忠恩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