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三百四十五章 掌控基层_伐清1719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办被称为经承。可是,这些人在朝廷里是不记名的,在朝廷里也是没有备案的,当然也没有工资只有所谓的津贴,而这些人通常便依靠办事来收取好处费用,另外书办通常都是世袭的,也不能参加科考,因此导致这个群体几乎是固定化,外人无法插手。

  这种制度的形成,也就导致了一个可怕的现象发生,那就是皇权几乎不下县,整个县里的事物,基本上都被当地的大族给垄断了,所有的办事人员几乎都是当地的豪绅大族,就连没有造反前的宁家,在孝感县也是这般一手遮天。

  这些人的存在,就连正牌子的县令都会束手,因为他们的话可比县令的话管用多了,如果没有地方士绅的配合,这个官是决计难以当下去的。宁渝依靠宗族起家,自然知道宗族豪绅在地方上是什么样的处境,因此他心里非常忌惮。

  对于宁渝而言,最不能容忍的便是被基层给架空,因此他便打算从根基上插手,直接改变县级的架构,将县级的官员队伍进行了扩大,把原来的所谓吏员,都纳入到了组织部的管理范畴,设立了相关的垂直管理部门,比如财政局、警察局、城市管理局等等,以便于加强基层政府的管理能力。

  宁渝的想法便是通过充实基层的文官力量,加上基层的退伍军人,从而实现更加高效廉洁的治理效果,将地方从此纳入到自己的掌握之中,但问题又来了,像这么规划,宁楚虽然规划到了不到四百个县,但是官吏的人数却比之前暴增了三倍以上,而朝廷花在这些官员身上的银子,同样也暴增了许多。

  在宁渝的心里,掌控基层不仅仅有利于国家的统治,而且其本身也能增加开辟财政岁入,将原先一些看不到的钱和收不上来的钱,给收进国库当中,再加上南方七省都属于比较富裕的省份,因此朝廷在承担这笔费用的时候,也还算撑得住,压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。

  对于宁渝而言,充实地方的另一方面,就是加强都察院的监察职能,将都察院给下沉到县一级别,设立县都察院,专门负责相关的监察工作,特别是为了保障县都察院的职责,他们将不对同级县令负责,而是直接向府都察院汇报,实现垂直管理。

  当然了,这一套组织架构在确定完毕后,并不是立马施行,毕竟相关的官员缺口还很大,只有等到新政教育落实后,到时候才能提供充足的官员。

  “诸位爱卿,大冶乃我宁楚根基质地,每年这里出产的铁矿,能够变成农家手中的犁和镰刀,能够变成战士们手中的火枪和长刀,因此有了大冶,宁楚才有未来。”

  宁渝望着面前的官员,道:“大冶县令何在?”

  “臣大冶县令和文君见过陛下!”

  一名年轻的官员从人群当中挤过来,他微微低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